• 欢迎来到捷信知识产权网
  • 捷信简介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浙东唐诗之路如何保护与活化?

位于浙东的绍兴自古就是诗人钟爱的自然、人文圣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之城。绍兴的鉴湖建于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唐代诗人来浙东,几乎都要来到这里并留下诗句。杜甫的诗中就有“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绍兴东湖是浙东运河早期山阴古水道的组成部分。元稹称其:“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白居易留下了“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的诗句。

从文化线路视角

整合区域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国内外既有的文化线路,可分为交通工程、贸易、宗教、军事和迁徙等类型。此外,中华民族丰富延绵的文明发展过程,还孕育出一类诗歌型文化线路——“浙东唐诗之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发布,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并把“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列为浙江“全域旅游推进工程”重点内容。

“浙东唐诗之路”可以理解为一条以中国唐诗为主题、唐代诗人的水陆交通行迹为纽带、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之下形成的特殊类型的诗歌文化线路。451位唐代诗人相继到过浙东,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使得浙东唐诗之路成为山水旅居之路、诗歌创作之路、思想传播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

“丝绸之路”一样,“浙东唐诗之路”是由后人对历史文化提炼而提出的文化概念。如何用一种最适合的文化遗产定位和最恰当的价值阐释来描述浙东唐诗之路,进而向世界展示其所代表的自然人文情怀和诗情画意特征?成为沿线近年来保护与发展中的难题。

2019年始,浙江省组织专家学者,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对浙东唐诗之路的价值和活化策略进行学科基础研究,意图选择一条恰当的路径对沿线丰富多样的资源进行活化保护,构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

浙东唐诗之路:

中国特色的诗歌型文化线路

自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开始,迁居于浙东一带的诸多士族文人,携魏晋遗风寄情于自然山水之中。到了唐代,文人墨客仰慕六朝文士文采风流,他们陶醉于浙东的山光水色,把细腻的笔触投向当地秀丽的山水、静谧的山林和悠闲的田野,从自然山水中体认万物齐一、师法自然的玄理。他们或寻仙、或修道、或归隐、或壮游,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歌以咏志。浙东自然山水景观也因他们的歌咏而充满人文价值。中国的山水文学和山水诗很多就诞生在这里。这使得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条举足轻重、绝无仅有的山水文化与士人文化相融合的诗歌之路。

浙江东部的天台、剡中等地,自晋以来就成为宗教盛行之地。众多名士僧道隐居于此修行,佛寺道场众多、洞天福地密集。加上与玄学、儒学的多重交流,天台、剡中等地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朝圣目的地。从唐人诗文所载来看,他们大多是步魏晋人士的足迹来此访胜探幽、寻仙访道、礼佛朝圣。孟浩然在《宿天台桐柏观》写道:“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可见他入天台山就是向道士学习修炼长生术,消除仕途烦恼的。因此,浙东唐诗之路是山水情境中佛道双修与玄儒兼融的朝圣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不仅体现了人和自然的互动,还反映了不同区域人群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游历隐逸浙东的唐朝诗人在安逸的社会环境下,审美情绪也表现得安逸自得、飘逸豁达。“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杜甫《壮游》)。于是,浙东山水诗也将情、景、意渐趋融为一体,为浙东山水注入灵性、魅力与精神内核,共同促成了中国山水诗画在此地的诞生和走向全面成熟。因此,唐诗不但造就了浙东唐诗之路诗意之旅和精神之旅的独特内涵,还赋予了诗路情景交融的线路特色和诗情画意的独特体验。

历史演变与内容

使其兼具社会与遗产属性

目前,对“文化线路”价值的认知有着多种方法。如果强调其“社会属性”,浙东唐诗之路置身于中国山水诗发祥地、佛教中国本土化时期的中心地、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以及士族文化的荟萃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融合的精神理念。通过教育、交流与对话,可以促进人们对于浙东地区自然与人文情景的多样复合性以及中华文化多元互动性的系统认知。

以文化线路“遗产属性”的各项本质特性来看,“浙东唐诗之路”的内容非常真实、丰富。历代诗人均有明确的水陆交通行进线路,沿线有着名山大川等自然风景以及璀璨多元的人文风景,传诵至今的诗歌阐释与佐证了沿线存在或已消失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浙东唐诗之路把多样的自然地理和遗产资源以“诗歌”为纽带串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情景交融”的独特整体。沿线不同地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塑造了诗歌文化线路整体的多样性特色;同时,这一文化线路还展现出独特的动态导引作用,历代的文人墨客“以诗为凭”不断探寻和追索前人的行迹与文脉,产生的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因此,“浙东唐诗之路”既为“遗产属性”类型的文化线路增加了一个新的认知维度,又为以“社会属性”作为纽带的文化线路创新了价值载体。遗产价值和时代价值共同形成完整的“浙东唐诗之路”价值体系。

基于文化线路方法

选择原真、融合与重塑3类活化路径

以唐诗为主题和纽带的浙东唐诗之路遗产资源,包含了在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文化和自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因此,文化遗产研究者对唐代451位诗人的1500余首诗歌进行了细化研究,从山水文化、佛道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4个维度对诗歌进行分类梳理,明确浙东唐诗之路的资源构成。同时与当地文物部门配合,进行数据比对、筛查和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浙东唐诗之路时空大数据库,使得文献舆图数据、现场调研数据和地理时空数据保持一致。这项工作为进一步制定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立足于山水、佛道、名人和民间4个文化维度凝练的文化主题,研究者意图构建基于诗歌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根据浙东唐诗之路沿线资源点保存状况,选择原真型、融合型与重塑型3条发展路径,通过“长藤串珠”,统筹规划依托浙东唐诗之路古代水陆交通线路的特色游线。

浙东唐诗之路涉及多行政地域的文化旅游、自然资源、文物、教育、宣传、交通、建设、林草、水利等职能部门。因此,需要形成跨区域的整合协作与跨部门整体联动的管理协作机制,才能有序指导整体文化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目前,浙江省先后出台了多个诗路相关政策文件,形成了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应进一步成立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作好整体牵头与多方协调工作,制订并监督规划与计划的开展实施,落实配套指标与资金,吸引重大项目和社会资本介入,鼓励公众与地方团体的广泛参与,并逐步完成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障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得以贯彻落实。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 2003-2025 温州捷信知识产权网 浙ICP备12023503号-2 浙公网备案号33030202001065号
24小时财富热线:18958779192 公司网址:www.51zlzc.com www.51zlzc.cn

温州专利 | 专利申请 | 商标注册 | 专利咨询 | 商标转让 | 国际商标注册 | 维权服务 | 专利申诉 | 公司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