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11时01分,搭载着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02星)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平稳飞行一段时间后,在印度洋预定海域待命的远望6号船稳稳地捕获目标,接过陆海测控接力棒,顺利完成星箭分离等多项关键动作的测控支持。
这天,距离远望6号船再次执行海上测控任务起航已有21天时间。完成入轨测控任务后,远望6号船调整航向,赶赴下一任务预定点位待命。
远望6号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这次他们奔赴印度洋预定海域执行多次海上测控任务,总航程将超过1.6万海里,海上作业将达76天!
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来,远望6号船勇闯远洋深海,在波峰浪谷间创造出远洋测控点位最远、纬度最高、捕获目标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回想起这些高光时刻,船长杨便佼连连感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能够驾驭着最先进的测量船驰骋在祖国航天梦想的金色航道上。”
擦亮海上测控王牌“金字招牌”
6月17日9时22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点燃了国人激情,也绷紧了所有航天科技人员的神经。
距离发射场万里之外,咸湿的太平洋季风裹挟着浪花拍打着等候在预定海域的远望6号船。
“我们是唯一的海上测控点,承担着护送神舟飞船入轨的重要职责。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任务开始前,远望6号船测控系统负责人刘童岭对科研人员作了最后动员。
对于一位参加过50多次海上测控任务的老远望人来说,他明白“唯一”二字不仅是组织赋予远望6号船这支海上测控王牌的“金字招牌”,更是上级对于远望6号船的高度信任和认可。
“目标即将出地平!”
“长江6号发现目标!”
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展开。远望6号船以无可挑剔的表现完成了第70次海上测控任务。
“长江6号发现目标。”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句简单的口令,但对于远望人而言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2008年9月26日,西太平洋某海域,调度员徐正峰在执行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中,喊响了远望6号船船史上第一声调度口令——“长江6号发现目标。”
回忆首次任务,惊心动魄的场景仍让现已是副船长的徐正峰心有余悸。
任务前3小时,雷达突发重大故障。应急抢险人员仅用15分钟就从12套设备、300余根电缆中准确找到了故障点。随后,船员们找工具、剥线缆,怕时间来不及就用牙齿咬、用手剥,最终在任务前最后30秒抢修完毕。
那天,雷达牢牢锁定目标。鲜有人知,雷达内5名年轻的工程师顶着辐射轮流托举着线缆,跟随雷达一起转动。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国家使命紧密相连。”徐正峰说。
让“海上科学城”光环更加闪亮
33次远征大洋,累计航程可绕地球赤道22圈,70次圆满完成以神舟、北斗等为代表的海上测控任务……13年追星逐箭,远望6号船不辱使命靠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也是对测控技术不断创新的追求。
远望号船的建造过程中,科技人员把航天测控、航海气象、船舶动力、远洋通信等领域的最新技术集于一身,因此远望号船也被国人亲切的称为“海上科学城”。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海上科学城”的光环却一度成为新船员们的压力和负担。
如何让“海上科学城”的光环更加闪亮,是时代赋予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的新使命。为此,远望6号船成立测控支持实验室、“创”团队、“源”动力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一系列新科技、新发明得到广泛应用。
“UXB”是远望6号船上的一座天线雷达,从设备安装完毕到第一次执行测控任务,这期间整整度过了6年。UXB作为深空探测设备,其特点是频率高,探测距离远,但相应的波束就变得特别窄。提高捕捉效率,对科技人员的各项能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掌握设备,科研人员们加班加点,研原理,进厂房,问专家,已经成为了必修课。
2020年7月23日,全球目光聚焦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序幕拉开。远望6号船就是此次海上测控最为关键的一环。
那次任务,远望6号船作为陆海接力测控的第一棒及时发现并精准捕获目标,用满分表现完成了火箭一级工作段末段及二级一次工作段的火箭测量和环绕器测控任务。
“众多雷达天线中,UXB雷达就像是一把狙击枪,让我们精准地命中了10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年,但作为任务的参与者测控系统工程师魏连魁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已经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新一代“海上科学城”正在激荡的春风中,扬帆起航。来源:科技日报
温州专利 | 专利申请 | 商标注册 | 专利咨询 | 商标转让 | 国际商标注册 | 维权服务 | 专利申诉 | 公司咨询